最近,各平台关于“DeepSeek遴选中国未来八家翘楚级企业”的论调,甚嚣尘上。评论区亦是熙熙攘攘,有人读罢直呼“热血偾张”第一证券,对国家科创鸿图满怀憧憬,也有人觉着榜单挂一漏万,自家心水的企业铩羽而归,纷纷留言“抱打不平”。
平心而论,这类榜单司空见惯,不过是故技重施,观之固然令人振奋,但仍需冷静忖量,这“翘楚级”三字,断非仰仗一腔孤勇便可高呼的。
权且将DeepSeek的“遴选”结果,视作闲话佐餐。关键在于,何以众人如此热衷于臧否“中国未来的翘楚级企业”?这背后,蕴藏着对国力日隆的期许,对中国品牌蜚声寰宇的渴望。
然则,何谓“翘楚级”企业?是市值煊赫?抑或技术骎骎?又或是市占率可观?皆有道理,却又不尽然。真正的翘楚,当能执牛耳于行业规程,当能在全球市场拥揽话语权,更为关键的是,当能踵事增华,引领行业风潮。
以榜单中“遥遥领先”的华为为例,这些年栉风沐雨的历程,众人历历在目。它能臻于今日,靠的绝非仅是技术跬步,更是自主研发的鸿鹄之志与驰骋全球市场的历练。然亦不可只见华为的粲然,其所面临的龃龉亦昭然若揭,譬如在某些关键技术版块第一证券,仍存短板。
再论及其他或成“沧海遗珠”的企业,如近年来炙手可热的新能源汽车行当,比亚迪、蔚来、理想、小鹏,哪个不是秣马厉兵,剑指海外?其在销量上固然斩获斐然,但在品牌稔熟度、技术积淀、全球供应链擘画等方面,距离真正的“翘楚级”仍有鸿沟。
实则,品评一家企业是否堪称“翘楚”,不宜仅着眼于当下的数字,更应着重考量其是否具备消弭“卡脖子”困境的能力,是否具备推动行业精进的担当,是否具备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责任。
当下,不少企业都标榜“科创”,但有的不过是为了阿谀市场,弄一些华而不实的噱头;有的则是急于求成,觊觎蝇头微利。真正的创新,需要长期挹注,需要勠力积累,甚或需要勇于承担铩羽而归的风险。
此外,企业发展亦有赖于优渥的营商沃土。欲使企业敢于求新、乐于求新,则需政府擘画更多的扶持政策,营造公平竞逐的市场境域,庇护知识产权,鼓励人才汩汩流动。
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咎于“企业自身不够力”时,是否忽略了背后的政策倾斜、市场境况等要素?
故而,臧否“中国未来八家翘楚级企业”这一话题,不应止步于博君一笑,更应深思的是,如何培育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,如何让中国品牌真正名扬四海。
莫再寄望于“弯道超车”,脚踏实地夯实地基,方为圭臬。毕竟第一证券,罗马非一朝一夕所能建成,翘楚级企业亦非仅凭一纸榜单便可评出。与其龃龉于谁能上榜,不如戮力同心,使更多的中国企业,有实力立于世界之林。
赢翻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